10月23日,北京一家电子卖场,柜台公开售卖多种窃听、偷拍器材。
很多人的手机都收到过“复制手机卡窃听”短信,记者调查多为骗钱的。
记者将窃听器放在报社办公室,在报社外发短信“DW”,窃听器内的手机发回的地址精度很高。 近期,北京最大的一起非法出售、提供、获取个人信息案宣判,“侦探公司”人员、通信技术公司职员、通信业务运营商(包括移动、联通、电信)员工等23人走上被告席,也让这个隐藏在灰色地带的市场露出冰山一角。承办此案的检察官透露,本案的被调查者涉及全国多个省市,大多数受害人并不知情。 本报记者暗访调查北京多家“侦探公司”和电子产品市场,电影中窃听、跟踪等场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手机卡、百元左右的窃听器就能实现。 “想知道你的老公去哪了吗,想抓住小三二奶吗?”“经济调查公司帮忙讨债,定位你想找的老赖。” 类似这样的小广告,所谓的“侦探公司”、“调查公司”等以手机短信骚扰着几乎每一位手机用户,在街头或是网络上更铺天盖地。 他们宣称能拿到任何被调查者的“通话记录、短信清单、手机定位等信息”。 10月19日,记者假借调查婚外情为由,联系北京一家调查公司。 “明天见面谈。”业务员神秘地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