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地从以物料的移动与变形为主的体力工作向以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创造为主的智力型工作演进。人们的工作对象、工作介质和工具、工作成果越来越向信息知识倾斜。协同OA(>>>点击试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随着沟通在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从协作的工具和保障条件上升到协同工作本身。 在非物料操作性工作和运营管理性工作中,沟通既是协同工作的条件和过程,也是工作的状态和结果。难怪有人说:沟通即商务;沟通即人生。 沟通不通怎么办 员工: 1、单据需要经理签字,经理却出差了; 2、工作需要咨询一下内容,寻找了很多部门却找不到接口人; 3、出差很烦,可是不出差无法当面沟通,效果又不好。 部门经理: 1、下达任务执行情况总是不好,员工总是不能很好地领会领导意图; 2、高管很忙,想要报告情况或是请求高管决断总得预约,高管还不一定有时间。 高管: 天天被各种项目烦的晕头转向,想要随时了解重大项目进度总是有心无力。 董事长: 我每次都把想法要求说的很明白,为啥一执行就变了呢? 协同小故事——沟通难,难于上青天 来看看河南省某建设集团的管理困惑: 公司有着传统建筑行业的普遍特性: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员分散,调动频繁,信息传达不及时、沟通不畅;项目离公司总部远,不管是开会还是办理各种业务报审等,均需回总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审批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 小王说:公司合同集中管控后,所有合同审批汇集到总部,负责部门每天面临大量的合同资料,只能靠传真、电话来传递,如果有问题还要反复与上报人沟通,费时费力,审批过程中还要面临审批人不在的情况,审批流程耗时过长。 小李同感道:公司员工分散在各地项目,所有需总部审批的行政、业务文件均需要回总部办理,差旅费高,办理时间长,如果恰巧审批人不在,审批时间又将延长。 除此之外,分散在各地的项目部人员长期在外,不能及时获知公司下发的公文及通知等内容。一些业务性的规范、标准等只能一传一,不能及时、方便地进行资料查询。 哎,太愁人了,审批为什么这么难,这是让我上青天的节奏啊! 协同通沟通 如此多的困惑,集团上下数千人均深陷在管理泥淖里,要怎样才能脱离苦海呢?来看看协同为企业沟通管理带来的改变: 合同集中管理、合同审批表单的使用,使得合同审批流程由过去的三、五天缩短到几个小时,且将合同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公文发放在上系统之前,由于有些项目偏远,只能等项目回来领文件或者顺路捎带,最长的公文几个月还没发放到目的地;在系统中,基本达到公文秒发,几分钟公文就能传遍全集团,高效方便。 各类行政、业务审批,相应的表单使用后,基本都免除了项目千里奔波回总部办理的情况,短至几分钟,长不过一、两日都能办理完毕。 沟通的第一个本质特征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是对物资世界空间层面的基本操作,它导致了人类各种层次和规模的协作,并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化群落组织,以及嵌入其内的协作、协同机制。沟通的另一个本质功能是互动,即信息协作的过程,目标就是协同。 今天我们说到的“移动”,正是大众语义的“移动”,是移动通讯、移动互联、移动终端,是泛在的互联。通讯延展了人类的沟通,信息的和互动的行为。起初这种延展并不能与人类个体在时间空间上泛在地统一,即人们需要借助通讯终端或网络终端。今天这种终端已经可以贴身、方便地与人同一起移动,与人构成一个新的系统——联通人。 只有让沟通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事情,而不是人与人通过技术中介来操作的事情,协同办公才能创造出人所需要的那种切切实实的价值。否则,协同创造的就只能是“人机关系”、“数据关系”,而不是“人际关系”,从而也没有创造出实用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