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软件开发|软件定制|设计软件|APP软件-沈阳汇海软件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动态 > 软件资讯 >

贺宏良:2011企业云计算标准与战略研究报告

时间:2018-12-04 12:35来源:软件公司 作者:软件定制 点击:
(中国软件网讯)12月22日, 第四届电子信息产业标准推动会暨2011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大会之云计算标准制定与产业推进分论坛在京召开。中国软件网作为支持单位直播了此次会议。中

  (中国软件网讯)12月22日, 第四届电子信息产业标准推动会暨2011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大会之“云计算标准制定与产业推进分论坛”在京召开。中国软件网作为支持单位直播了此次会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标准信息网络服务中心主任贺宏良发表了演讲,就“2011企业云计算标准与计算战略研究报告”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以下是演讲实录。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标准信息网络服务中心主任贺宏良

  贺宏良:尊敬的孙文龙处长,尊敬的孙建峰主任,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刚才我的同事李海波已经从SOA标准工作组、云计算研究组的角度,把咱们国家制定的国标计划以及参与IC38的具体情况给大家做了一个介绍,应该说带有很多高屋建瓴的内容。接下来我想代表我们中心,把我们这段时间以来,对十几个企业,有国际企业,也有国内企业,他们在中国这段时间来都在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在这个领域很有建树。他们的一些做法,他们的一些理念是一个什么状况,我相信首先不管对错,他们反映了产业界的一个思潮;第二点,他们这些想法应该也能为国家的云计算和地方的云计算标准制定提供一些线索、思路和借鉴,同时也了解清楚大家的想法以后,也能使国家或者地方的云计算标准制定得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接下来我就把这个报告的内容跟大家简要的汇报一下。报告在后面的展台放了样书,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具体情况也可以来我们网站了解。

  这个报告是标准信息网络服务中心联合海比研究成立的研究小组,20余家企业、30多名高管主要的访谈对象,主要在技术路线这个层面。整个报告的内容涉及了云计算的生态系统、云计算的市场特点以及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同时也对刚才李海波提到的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的情况做了略微的涉猎。右边是这次20家企业的名单,大家可以看到,比如像运营商,像阿里、百度、腾讯等等,有几家企业,包括刚才李海波也是有参与了我们的SOA工作组。

  我的介绍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从云计算的生态系统角度来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应该说对于云计算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它整个产业是什么样子,就像刚才孙处和北京市的孙主任也提到的,大家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全的定论,也就是说有各种各样的描述,这种描述以这种拓铺图的方式来体现就有很多种版本,从我们的角度,虽然版本有细微差别,但是总体而言,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理解大家还是从一个无序到有序去演进的。左上角,从用户到各个层面有很多层,但是到右下角,现在已经清楚的说至少公有云、私有云,另外还有企业,在这还有一些想法。在用户之下,应该有一层来提供支撑的应用提供商,再往后是为应用提供营运支撑和基础运营环境的运营企业;再往下,做底层集成以及硬件的传统构架。

  研究人员也总结了一个比较性感的词—“小蛮腰”的结构,两头大,中间小。两头的用户和应用提供商数量比较多,产值也比较大。在运营商和应用提供商角度反而相对比较小。第一群组、第二群组他们的产值相比远大于他们的企业数量,单个企业的产出肯定是第一组要比第二组好。

  国际的云计算市场从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云计算正在颠覆IT市场的传统布局,凡是有互联网企业进入的领域,创新是最剧烈的,变化也是最大的。在颠覆过程中,寡头的格局已经有迹象出现。从国际上看,除了Google、Amazon以外还有其他的,不管从说和做上,他们强大的力量在国际上还是在显现的。

  二是产业的发展,在通用标准的关键技术上存在着很多挑战,刚才三位领导都提到,一个是标准现在还没有完全定论,很多标准还属于草案和研究、规划的阶段;另外就像IC38明年2月份从一个研究组变成工作组一样,很多基础定义也在研究过程中。不是这个月初就是上个月底,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刚召开了一次会,当时是邀请了美国、韩国和日本的官方机构以及咱们国家华为和另外一些企业都有参与,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最新对他的政务院提出一个安全的架构参考而已,也是一个细节的地方。

  三是产业热点。

  国内云计算市场三大特点,一是中国云计算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支持将加速市场成熟。除了工信部正式颁布以外,还有很多城市也在自己的规划和报告里说我要以云计算为我们的产业发力点。一方面各地对它很重视;另一方面,在这个产业不太清楚的时候,各级政府从一个角度来推动一下,应该说本身也是一种帮助企业找准方向和帮助企业规避初期风险的一个做法。

  二是国内相关机构积极参与标准制订,工作成果得到国际认可。包括目前在SC38的编辑。

  三是国内企业有所突破,总体竞争有待提高。国内企业在我们调研中发现,在集成各项技术产品,应对海量数据的实际操作上比较有经验,大家也容易看到,集成这一点也来源于工信部从18号文开始对软件集成产业以及软件和软件集成企业大力的支持,包括一级、二级、三级等资质的认定,系统集成企业是一个实力很强大的群体。这些企业的前身往往是传统IDC,不光是四大运营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的民营企业都在IDC,IDC这个领域在规模上和实际操作可靠度还是很不错的。前段时间我跟创新工场旗下投资的一家企业,那个企业是做基于云网站的安全托管,名字很长,我一听,你就是传统IDC,再加上一个云端的安全防护。

  接下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报告里对于云计算市场竞争格局的说法。

  目前,国内云计算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竞争格局远未成形,还不像国际上。按照刚才说的体系,国内厂商主要是在Creator、Operator、Builder和provider阶段,很难说谁只做云里的一块。

  这里列出了一些代表厂商,不再详细说,大家可以看一下,名字都不陌生,比如说用友,包括金山、XTools等。虽然说用友、XTools、金山在国内的软件领域也算老牌企业,但是他们在这个方面还是属于起步阶段。我记得今年年初用友才发布他的云战略,还没有出现绝对式的像类似用友在财务软件这个领域的知名度。

  运营Operator的层面主要以国内企业为主导,能从事这些领域的就是以下这些厂商,比如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大型的互联网公司,综合性的大的IT企业,以及传统的应用软件提供商,还有一些做IT服务的提供商和传统IDC企业。

  比较适合做Builder的企业是最适合人选为综合性厂商,它要有以下能力,比如有比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有比较强的规划咨询服务能力,还有一些数据中心的实际营运经验,此外作为一个综合性厂商,在品牌影响力以及部署能力、客户响应能力上,应该都有比较强的实力才能去做这方面。

  在底层provider层面的竞争将会非常复杂,首先是硬件产品的品牌化优势将逐步丧失,当然这个话可能有一点绝对,但是联想到联想现在要做“联想云”,从联想个人电脑做到联想云,也是前段时间刚发布的战略。相比品牌而言,从长远来看,用户会更加在意产品本身,未来纯待工的企业或者纯搬箱的企业或者纯OEM的企业,因其较低的制造成本而受到关注,需要大量应用产品的Operator将会以OEM的方式来采购,像联想的电脑大部分是由OEM存在的,现在去做联想云,联想云里面包括联想电脑,包括乐Phone等等。在整个层面上开源的软件应对用武之地会更好一些。

  接下来把标准阻止工作的进展给大家介绍一下。

  标准的研究重点,从企业需求来看,他们觉得国家或者地方制定标准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是他们认为比较着急的,一是应以可移植、互操作和安全作为研究重点,刚才李海波也提到,如何把传统的应用移植到云的应用上。北京市十大平台其中一个也是传统的带有牵移性质的应有。云计算标准的内涵非常广泛,从软件开发的标准化、网络计算的标准化到资源管理接口的标准化均有考虑,各家层次划分也有不一样。从接口层到最底层数据中心的构架、设施等等,包括支付的体系,如何交付以及整个大系统的管理到整体的云计算信息安全都希望有所考虑。从整个规划上也是这么来做的。

  企业也认为现阶段将每一个标准都制定完善不太现实,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所以目前的重点期望可移植、互操作和安全作为先入手的地方。

  值得高兴的是,在研究小组选取的20几个相关的云计算标准组织里头,包括国际和国内的标准组织来看,这些标准组织不管从哪个领域着手,可能有的是从存储,比如SNIA,存储工业联盟,不管是他们还是分布式的工作组,互操作性应该是每个工作组关注的重点。我们发现在20个工作组里,10个标准组织涉及到对互操作性标准领域研究,7个标准组织涉及到安全领域的研究,9个标准涉及到营运管理领域的研究,在概念与体系结构方面NIST的成果在业界的认可度较高。

  最后我想给大家简要点一下我们这次研究涉及到的企业,在他的云计算战略不同的定位。

  从已经布局或正在布局云计算市场的厂商可以分成两大类,这种分法当然也是我们的一家之言,一类是基于自身传统业务优势,为应对云计算发展而进行主动或被动转型的企业,比如微软、IBM、腾讯等等。另一类是基于云计算产业特殊需求,针对产业链的某一单一环节进行研发或者创立公司开展业务的企业,比如天地超云等等。两类企业很明显,第一类可能是有老资格的企业,第二类是比较新兴的。

  不同战略规模的厂商,他们自己也认为在云计算标准制定工作自我定论和影响是不太一样的,分成以下四大类,事实标准的持有者,跟其他的IT领域一样,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的领先者都会制定产品规格形成事实的标准,成为事实标准的持有者。二是标准制订的主导者,主要是指积极参与某一些标准组织的工作。三是参与者,最后是跟随者,跟随者本身不参与,或者他也没有经历没有资源或者没有规模去参与,之说行,我作为一个配套的工作,跟着就行了。

  接下来挑几个重点的企业给大家介绍一下。戴尔,它是做低成本或者高性能价格比的个人电脑产品起家的,DELL在云计算中的地位属于provider和Builder,目前已经推出了四大云解决方案。始终支持行业标准的实施,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我们给他的点评,一个基于制造的、偏硬件的DELL形象正在逐步消退,如今的DELL正专注于提升服务、解决方案和基于云的交付业务能力。

  艾默生,他最早是做机房的电源和配套产品起家。他在自己云计算时代的定位就是作为云基础设施的设备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信息传递链的概念,倡导业界从局部问题入手进行标准建设。艾默生的转型与IBM这样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司有鲜明的对比,但是他做一站式的服务提供商的定位却是非常一致,只不过IBM做一站式咨询服务,他是做一站式基础设施的服务。由于他具备云基础设施的介质和管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他自己认为可以帮助用户构建所谓的信息传递链的概念。

  刚才说的都是国际企业,现在说一下浪潮。浪潮去年发布了“云海n-Cloud”的战略,他认为在这个之中可以以行业云这个纬度再去划分。在云计算标准方面浪潮建立了标准委员会,浪潮是国内比较典型的传统服务器和制造企业之一,在服务器时代,浪潮也承担了很多国家的项目和科研课题。我认为浪潮的转型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代表了国内传统IT产业,特别是硬件厂商云计算的转型代表,优势在于他们对不同产品的集成实施能力以及对本地用户,特别是行业用户的服务经验。在标准层面,浪潮总体上保持标准追塑者的定位,在具体的实施和行业云层面,他还是具备提出自由框架和建议的能力。

  友友,将自身定位为“云”的架构师,主要是基于自主研发的云计算核心技术开发出了云计算的操作系统、服务平台、企业级的应用及客户端应用服务系列产品,同时发起了中国云计算联盟。友友这种企业还是比较典型,因为他也是有海归人员创立的,而且得到风投青睐的企业,他的企业特点代表一类,由高素质人才组成,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很多人从硅谷回来,为他带回来很多很新的概念,结合中国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主攻的操作系统面临的门槛还是很高的,云操作系统现在有几个版本,但是具体包括深入,就像以前一直在争论Windows到底应不应该带有浏览器一样,没有完全的定论,但是总的来看,他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市场运作难度不小,因为是一个基础软件。作为操作系统,本身这个产业环节和相关标准面临的技术和产业的难度都是比较大的,这个领域包括工信部的规划,包括北京市的规划,这些最好能够得到政府和大型运营商的支持。这些企业将来一条退出机制也是被更大云计算的企业去并购或者吸纳,所以这种支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给钱或者给政策的支持。

  我们整个报告走访和调研了20家企业,每一家企业都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时间关系,没有逐一的去解释,大家有兴趣可以向工作人员来征询。

  咱们现在云时代,很多信息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我们这个报告是12月版本,只能代表了目前这个阶段的情况,很可能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再发布2012年版本的时候,很多地方又会有些新的变化,本身也体现了云的可塑性或者说它的可创新潜质。也非常感谢大家今天能来参加标准制定和产业推进论坛。我的演讲就到这,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